纸引未来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印刷新闻 » 正文

现在的数字出版为什么挣不着钱?“残产业链”使然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1-23  来源:互联网  作者:纸引未来  浏览次数:120
核心提示:
讯:曾有人预言,数字出版的未来很可能会像数字音乐一样,无人为内容买单,作者只能靠视频、MOOC和演讲来实现价值兑现。而出版社将变身为作者的经纪人,去做那些互联网企业不愿意做的“脏活累活”。
  
  图书数字化一定会步音乐数字化的老路吗?不一定。付费阅读习惯养成虽然还需时日——但这只是告诉我们,以简单化思维做数字出版一定很艰难。
  
  多看、豆瓣、京东、当当……为什么做移动数字出版挣不到钱,原因在于大家做的是残产业链——连半产业链都算不上的残产业链。以往大多数移动数字出版公司的产业思维是:买纸质出版商的版权,然后精细排版后提供给读者——这是典型的残产业链思维。上游和下游各行其事,很多环节都是处于断链状态,无法像完整的全产业链那样形成合力并产生共振,使整个产业链得以优化。
  
  但是,这一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,且这种向全产业链的转变并非仓促而就,谋变的成分大于应变的成分。
  
  第一,出版业重心从“内容”转向“读者”
  
  重视长尾效应的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,更有可能完成新的内容整合和品牌教育。
  
  当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极大地影响了诉说和传递的样态时,我们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口语化和经验性的文字环境中,而这种熟人语境当中的文字,往往包含着“我在哪里、在做什么、有什么心理活动和情绪”这样的即时性信息,它是交互式、个性化的。因此,现在我们看到文字的第一反应,并不是要绷起脸来沐浴斋戒,而是要聊天、吐槽、沟通、互动,要实现一种实时互动的维系。
  
  从内容生成的机制来说,传统出版业往往以书为核心,强调内容本身,而游离在社会化媒体中的阅读则更加注重人、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关系形成,在二次以及多次传播中,更容易产生实际的应用价值。例如,Kindle社区对读者的书签和批注等进行的分享,Flipboard直接关联Twitter/GoogleReader帐户,并根据用户的“社交图谱”获取其关注的个性化内容等。
  
  这种结合,是在传统的以内容为核心的架构上,增加了关系要素。这时的阅读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人们静态阅读的需求层面,还满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拓展的需求,满足着信息构建与社群传递的需求。这一从“有什么读什么”到“我读我所要”的转变,似乎预示着出版业将真正回归到读者,而不仅仅是书本或作者本身。
  
  第二,内容的“平台化”大势所趋
  
  更进一步地,我们可以引入平台(platform)这样一个工程学词汇去构建未来的出版行业图景。在经济学视域中,平台的主要特征包括:不直接生产实体产品,而是为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服务;其服务功能就是集成各种生产要素;在一定的空间(场所、系统、环境)里完成集成生产。
  
1 2 3
 



【免责声明】

1、纸引未来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平台网站立场无关。

2、纸引未来不保证该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时性、原创性等。

3、如有侵权请直接与作者联系或书面发函至本公司转达,及时给予删除等处理。
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